|
义乌市以“城乡融合、同网同质”推进 城乡易腐垃圾全流程一体化处理 |
||||
|
||||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浙江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义乌市聚焦城乡易腐垃圾处置难点,以“城乡融合、同网同质”为核心,创新构建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易腐垃圾一体化处理与资源化高效利用,为县域城乡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义乌方案”。 创新全流程处理模式,破解“城乡不均、效能不高”难题 坚持城乡统筹、系统谋划,以“同网同质、闭环管理”为核心,推动易腐垃圾处理体系化建设、规范化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处理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一是全过程同网同质。由义乌市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餐厨项目)负责城乡易腐垃圾统一直运、集中处置,配置易腐垃圾收运车132辆,通过公交化、按需预约收运及全程实时监管等方式,实现全市城乡易腐垃圾全流程一体化处理全覆盖。二是全覆盖统收统运。城乡融合,推进城乡易腐垃圾直运全覆盖。城乡2746个“两定四分”投放点、6675家餐饮单位,全部纳入餐厨项目的直运管理,今年以来日均收运易腐垃圾634.7吨,餐厨项目实现满负荷运营。三是全链条数字赋能。利用车载称重、北斗定位、末端地磅等系统,对全市各类场所易腐垃圾收运数据进行量化展示分析、异常信息自动预警提醒,为全市14个镇街提升源头分类质量提供靶向指导服务,全市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达30.4%。 建立协同治理体系,破解“责任不实、监管不严”难题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强化市、镇街、村社三级联动,构建多元协同、全程管控的治理格局,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 “突击整治” 转向 “常态长效”。一是建立联动化监管体系。构建“市、镇街、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管理责任体系,将垃圾分类工作要求纳入基层党组织领办民生实事和美丽乡村等建设内容,结合站点监督员绩效管理、党员联系户等机制,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形成镇街、村社、物业、志愿者等协同共治局面。目前,监督员绩效管理覆盖率达100%。二是强化执法协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整合执法、城管、志愿者等力量,以网格执法队员为队长,属地镇街城管、党员志愿者为骨干,打造“执法+城管+村社+党员志愿者”联动队伍,形成“党建+宣传+服务+执法”融合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源头分类质量。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96次。三是实施常态化监督。聚焦源头精准分类、终端规范运输,以“走过路过不错过”的工作态度,通过日常巡查、错时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大力实施全流程监管,对垃圾分类违法行为予以严管重罚,全面喊响“不分类不投放、不分类不收运”。今年1-9月,已办理相关案件3961例。 强化宣传引导,破解“意识不足、参与不广” 难题 聚焦分类意识提升与行为引导,持续强化宣传动员、基层引导和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广泛开展宣传。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十进”宣传,推动分类知识进村社、进校园、进企业,广泛发放倡议书,开展入户宣传、校社联动、“分类体验”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透、讲活分类知识,提升居民认知度与认同感。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宣传活动448余场,覆盖人群超7万人次。二是精准分类指导。依托基层力量与场景化服务,开展精准化分类指导。村社负责人率先成为垃圾分类行家里手,结合村社实际创设“民情议事会”,并将垃圾分类融入房东、店面“十二分制”管理等制度,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主动分类。制度施行以来,店面分类准确率从50%提升至90%,参与度达94%。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各镇街普遍组建垃圾分类“选点建点、运行管理、宣传引导”三支队伍,落实“六个一”工作法,通过上门宣传、专题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投放点“建好、用好、管好”,实现“建成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目前,垃圾分类志愿队伍总人数达7.36万余人,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